返回首頁 | 返回本書目錄 |

 

詩篇第一百廿五篇

 

第一二五篇 義人的守護者

  朝聖者眼中所見、心中所想的,常是山嶺與聖城,本篇再度出現這兩者;而它們所激起的思想,則是直指人心的根本問題:探討這些壯觀的外表,背後實際的意義為何。

  1. 屬肉體的宗教,會將一些事物當作神聖不可侵犯,而以錫安山作庇護所,把一切都擋在外面,甚至連神也被擋駕(見耶七章「賊窩」的講章)。真正的宗教則從中心開始,即以耶和華為聯繫萬有的中心──包括錫安山在內。倚靠耶和華的人一語,道出舊約所提我們與神的關係一項重要的層面,其他幾方面則為「敬畏」、「愛」、「認識」等;這種個人的關係非常親密,不容輕忽。從其邏輯推論,必定存到永遠

  2. 錫安令人想到教會──現今與它對應的實體;而周圍的眾山則讓人的心思超越其上,望向神。但一二一4則顯示,人的心思會受到引誘,不向那遙遠處伸展。

  3. 此節鋪陳出這些大膽言辭的蒼涼背景:當時顯然惡人佔盡上風,義人動搖不穩。這可能指外邦人的管轄,也可能不是:罪惡並非為異教徒所獨有。此處認定這種狀況不會永遠繼續下去,理由是惡人必會受辱,以致罷手,正如第3a節可能的含義。相反的,惡人總喜歡看到其他的腐敗;第3b節認真面對這一點。參馬太福音二十四章所提到不法之事與愛心的冷淡。惡人的管轄必須由神干預才可能縮短;這裡向我們保證,他必會這樣做。

  45. 保證引致祈禱;第5節,連同第4節,都應該視為禱告,即「……願耶和華帶走(和合:耶和華必使……出去)」。彎曲道路讓人想到士師記五6,那時旅人都需繞道而行;但這些人是自己選擇彎曲之路。當然,他們自認為那才是尋得平安的途徑。

  相對之下,本篇最後幾個字寫到的平安,不是來自妥協,而是順著那唯一能安抵之路直行的結果──就是公義之路。──《丁道爾聖經註釋》